
塾祭期间,尊老之情浓浓,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沉默。双九节临近,应城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,数百人将创作“人生一百年”石膏像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导下,50名白银时代老人和50名孩子利用传统石膏雕刻技艺,雕刻了数百个“长寿”字,通过匠心传承向老人致敬。
伴随着轻柔的民乐,白银一代的长辈和孩子们一起走上舞台,开始揉搓寄托着祝福的“一百年生命画”。这100个造型各异的“寿”字,不仅见证了应城石膏雕刻技艺的精湛,也传达了对老人的幸福祝福。
参加活动的男孩周伯成表示,他雕刻和田爷爷一起念了“长寿”二字,爷爷一步步教他如何拿凿子。 “一开始有点困难,但很有趣。我雕刻了‘翔’字,送给了我的祖父母,祝他们健康长寿。”
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应城石膏雕刻自明清以来就享誉盛名。曾被送进皇宫进贡,因其“将宇宙藏于更小厘米”的艺术特色而备受赞赏。现场,数百尊写有“翔”字的石膏雕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每一个雕塑都充满创意,每一个轮廓笔触都充满祝福。
据应城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伯林介绍,应城市石膏雕塑盛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当地生产的石膏为原料。精湛的雕刻技艺,表达精髓e.中国传统文化。 “石膏雕塑的可贵之处在于,它既保持了石膏温润的质感,又让水晶如玉石的光彩得以表现。”
“当我们触摸一块普通的石膏时,它就变成了一件美丽的艺术品!”小时候的郭可欣第一次触摸石膏雕塑。感觉太神奇了。 “吴爷爷教我雕刻时,他说,‘就像人一样,只有耐心、细心,才能创造出新东西。我想继续学习这门艺术!’”
“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美的形式,是老一辈的创造力和年轻一代的传承的结合!”应城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伯林表示,石膏雕刻技艺蕴含着应城市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,尤其是当老一辈和孩子们亲临现场时,他非常感动。孩子们一起创造了它。
据悉,参与创作的50位白银时代长者将获得这件特别的“百岁面食雕塑”。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一份传递应城温暖的圣诞礼物。它承载着我们对世界各地老年人幸福、长寿、健康的祝愿。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,不断发扬光大。 (通讯员 田佳妮)